第七届(2019年)CAMT年会分论坛纪实(下)——“PhD,职业发展,TGA”


今年Pfingsten假期,第七届同济留德青年校友人才科技论坛暨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院友会2019年年会如约在德国北部历史名城汉诺威召开。本次年会的一大亮点正是首次尝试的多主题分论坛形式,包含两轮共六个内容精彩的平行论坛,每个分论坛都独具特色,由该主题领域的专业嘉宾或优秀院友以专题报告或圆桌讨论的形式开展一场场思想碰撞。

面对如此精彩的主题与重磅嘉宾,许多参会者表示因为没能参加到所有分论坛而感到非常遗憾,为此,年会筹备组在论坛嘉宾的允许下,对每个分论坛进行了详实的文字记录并在此分享给大家,本文记录的论坛为:“PhD院友经验交流会”、“多样化的职业发展方向”、“TGA工程师经验交流论坛”。特别感谢每一位嘉宾及记录人的贡献。

PhD院友经验交流会

本轮分论坛记录人 褚红超

中德工程学院已成立十五周年,院友的年龄跨度也逐渐增大,院友的发展呈现多样化,其中攻读博士学位的院友已是一个不小的群体。本次年会我们举办了博士院友经验交流的分论坛,读博士的院友们借助院友会的平台,也可以得到一个交流经验、分享心得的机会。我们有幸邀请到马格德堡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同济大学德国校友会会长丁永健教授同来自德国不同高校的十余名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以座谈会的方式进行了经验交流。大家对关注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主要内容如下:

关于发表文章:

发文章是所有博士生关注的话题。尤其第一篇文章,很多人觉得无从下手。首先可以通过阅读一定数量的文章,特别是一些声望较高的团队的成果来了解业内的研究现状,再结合自己的研究思路,探寻自己研究内容的创新点,与业内现有的方法相比有哪些改进和进步,能解决和优化什么问题。可以把研究拆分成阶段性目标,逐步完成。也不妨以目标为导向,首先围绕一个确定的点,明确有哪些工作是必要的,再计划完成。选择投稿的期刊同样需要注意,这取决于博士毕业后的打算。学术界和工业界对于不同期刊的认可程度是不一样的:学术界更崇尚偏理论研究的期刊,而工业界更认可倾向于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期刊。如果打算去国内高校发展,更要注重文章的发表。德国的工科不弱,但博士生在文章发表数量上不占优势,国内的大学也了解这个情况。但是如果选择在德国做博后,还是要对博后期间文章的数量有一个要求。德国博士毕业之后可能会有读Habilitation的机会,这个机会比较难得,读出来之后对找高校职位会有一定的帮助。

关于在企业读博:

在德国可以读博的机构可以分为工业界(公司)和学术界(高校、研究所)。从科研方向来看:学术界看重理论创新,工业界可能更看重未来公司产品的研发。学术界的科研方向和工业界的关注点会有一些偏差。在工业界读博一般做博士课题的同时也要做公司项目,时间上的压力比较大。工业界读博要与自己在高校或研究所的导师做好沟通,建议一般三到四个月联系一次。博士生在公司的研究方向如果不被导师认可,会产生毕业困难的问题。但即使没有顺利拿到学位,在公司的研发部门也还是可以继续发展,这要取决于个人对未来发展的打算。

关于博士毕业之后的发展:

选择回国还是留在德国要结合个人情况考虑。国内发展快,科研能力逐步提升,赶超德国不会是很遥远的事情。主要还是看对德国的生活工作环境是否习惯。国内、德国的工作氛围,人文环境会有所不同,国内可能对情商的要求高一些。若不习惯德国的环境,回国是比较好的选择。反之如果很喜欢德国的生活,不妨先在德国工作生活。拿到博士学位回国机会会多一些,但是要有所成就还是要依靠团队。想要做出成绩,还是需要辛苦一些。选择回国发展的话也不妨与德国的同事保持联系,可能会有合作的机会。另外伴侣、家庭等方面要放在一起综合考虑。

关于心态调整:

在读博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不如意。完成学业的动力不足,很容易中途放弃,要做好心理建设。一般开始时期望很高、很乐观,往往比较容易中途退出。有时也会陷入读博的意义的迷思。总体来讲,读博之后和读博之前相比还是会有提高。包括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会更系统。总之,读博是一种自我提高的经历,读博之后路会宽一些。

道路是坎坷的,前途是光明的。愿大家学业有成!

多样化的职业发展方向

本轮分论坛记录人 帅宛妤

职业生涯经验分享——洪中博士

在多样化职业发展的版块,原赢创集团(Evonik)高级副总裁——洪中博士用半个小时的时间,毫不吝啬地分享了他本人从高考到如今四十年的人生经历。他的讲述既幽默诙谐,又一针见血,让院友们在不断被逗笑的同时又进行着深刻的反思。

经历了工作、高考、考研、考博、出国、创业、就职,洪中博士的经历十分特别,也与我们的主题“多样化”十分贴切。这其中有许多曲折波澜,有许多“不在计划之中”,但唯有一点是肯定的,无论在哪个人生阶段,洪中博士都做到了范围内的佼佼者,并且遇到困难和打击,他也从未放弃。

他以专业第一获得学士学位,之后又以专业第一获得硕士学位,甚至跨专业取得了博士学位。洪中博士以轻松的口吻讲述“得了第一就不得不随波逐流,再考再念下去”,但院友们都有深刻的体验,得“第一”要付出多少努力,遇到打击不放弃要面对多少艰辛和挫折。

之后,洪中博士还就就职还是创业,回国就职还是留在德国,什么叫做职场的成功等院友们经常困惑的问题做出了简明精炼的解答。

报告以热烈的掌声结束,相信这些人生经验的分享,都让在座聆听的院友受益匪浅。

浅谈瑞士创新生态及职业发展——沈嘉赟

对于绝大部分在德国留学的院友而言,对于瑞士的了解仅限于风光旅游和钟表军刀。10级建智院友沈嘉赟也是瑞中创新中心的副秘书长,在瑞士生活和工作的她介绍瑞士的创新生态和职业发展机会,一片广阔的职业新天地在院友们的眼前展现开来。

上至全国公共钟表校准系统(所有钟表每分钟一次跳秒校准),下到来自瑞士字体厂的苹果前系统字体Helvetiva,从马特洪峰到冰山快线,从110%坡度的坡度火车到57公里世界最长最深铁路隧道工程,从化工医药到陀飞轮钟表,无不体现着瑞士设计的理性主义精神和细分领域的匠人精神。沈嘉赟院友还辩证地讲述了追求精细所带来的弊端,比如难以应对变化和碎片化的文化。

对于恰好对瑞士产业及风光有兴趣的院友,从这个报告中对瑞士有了更深入彻底的了解。而对于大多数对瑞士知之甚少的院友们,这无疑是打开了职业发展诸多可能性的另一扇门。

圆桌讨论:中德企业的职业选择

在圆桌讨论中,洪中博士、刘旭辉、俞方他、管文林、沈嘉赟五位嘉宾围绕中德企业的职业选择这一话题做出了更多来自不同背景和方面的深入解答。

洪中博士给想要选择管理道路发展地院友提出了一系列宝贵的建议。他毫不隐瞒地提出三个他在工作中犯过的错误,告诉大家对于相应的工作岗位要提前做好相应必备技能的学习,在德国的环境中要重视英语和德语,在重要场合要充分准备再上台。因为一个错误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难以被忘记的。

Festo产品经理刘旭辉先生则为院友们指明了,无论将来何时何地在何岗位,院友们从现在就可以做出的准备。走出舒适圈,不要只关注自己所在的领域,建立良好的人脉网,如果在德企就以德国人同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都是以后发展任何职业道路都适用的小细节。

中德工程学院06级汽服院友俞方他目前就职于施达汽车工程咨询,她主要就大小公司对于个人职业发展的区别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她一开始就确定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并且确定了自己求职的目标为德国背景的中小型公司。在大公司的成熟流程下,相反是中小型公司会给人以更大的晋升空间和自由发展的平台。她所在的上海施达公司,就是这样一家德国背景,氛围开放的咨询类公司。在这样的公司工作,有15天的年休假,由于项目关系有70%以上留学背景的人才,且50-60%时间要用到德语。院友们所担心的,回国工作可能造成德语的荒废,这样的问题也不会发生。

院友会会长管文林目前正代表他所在的公司ProCom进军中国市场,他的工作需要面向中德文化背景的客户,就其中的感受管文林谈了两点。一是项目的配合方式,二是甲乙方的关系区别。国内客户更希望咨询公司提供完整方案,但国外的公司其内部会有相对应的项目经理配合咨询公司的工作共同运作。甲乙方的沟通免不了的是翻译,但翻译并不只是语言层次,还有方法论层次和思维层次。首先要翻对、不生硬,其次要结合实际情况、告诉客户为什么,更高级的是面向中德文化的不同,正确理解并传达双方实际的意思。每一个层面都决定了甲乙方的沟通是否顺利,项目是否顺利。

沈嘉赟目前的工作内容正是帮助瑞士的高科技企业走进中国,开拓中国市场。沈嘉赟就自己的经历阐述了对于大小企业进入中国的难度区别。同时要兼顾PhD,工作和社会工作的她也提出了几点自己的经验,做事情要找对人、看人下菜和双管齐下。从个人发展上,她提到“梯形人才”的概念,我们需要有专业度深度,也要有丰富度和广度。优先发展哪一个,是看个人的选择。何时发展哪一个,也是要根据形势有所侧重。

TGA工程师经验交流论坛

本轮分论坛记录人 张智昂,宣言

浅谈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中德工程学院08级建智专业院友杨丹彤目前就职于瑞士西门子Digitalization and BIM部门。她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得为大家介绍了BIM即建筑信息模型这个概念以及在建筑行业流程里围绕BIM相关的发展现状与机遇。

报告首先对BIM这块建筑业信息化大蛋糕进行了行业分工。明确各个市场参会者的角色与发展现状:市场主导者,例如政府;终端使用者,例如设计公司;平台提供者,例如软件公司和产品公司等。其次报告揭露BIM也对建筑业这个传统行业在行业流程上所带来的新的革命。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设计环节中建模所提供的信息量;如何在项目落成后结合BIM理念完善后续运营;如何在一个项目周期内针对建筑行业的特点实现项目管理。这都将会是今后BIM在应用阶段的课题。报告最后拿上海中心为例,为在场各位展现了建筑信息模型的美好前景。

BIM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柏林机场BER T2项目案例分析

中德工程学院09级建智专业院友沈枫目前就职与德国法兰克福ATP建筑设计公司。作为TGA项目工程师他结合了柏林BER机场T2航站楼项目总结了BIM软件Autodesk Revit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与问题。

相较于传统画图软件,Revit的实际设计流程更加吻合BIM的理念,在设计师画图时便需要提供建筑暖通给排水设备的几何尺寸,材料类型,系统分类等一系列的设计数据。软件则以此为基础直接生成3D图纸,并且支持截面选取,真实渲染和动态摄取,在项目呈现上比传统平面图纸更为栩栩如生。而且在设计层面上的碰撞测试功能更是大幅提高绘制施工图环节的效率。当然,Revit的引用同样存在着问题。沈枫主要指出了在设计交付施工之后产生的一些问题,例如没有相关行业标准为BIM确定似HOAI一样的。BIM的更进一步发展还需要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协调和整合。

华丽的登场与诡异的阻力——我们期待BIM什么

中德工程学院07级机电专业院友王仕亿目前就职德国汉堡的Assman咨询设计公司,有着多年的建筑电气设备设计与施工经验。他结合了建筑项目从设计到施工的整个环节,深度的分析和总结了BIM对建筑行业传统模式的冲击。

“BIM是个好东西,但BIM并不好用。”BIM模式需要项目的所有参与方全周期的在BIM平台上作业。而现实是残酷的,由于设计师设计院承担了过多的工作,导致施工方的利益空间被BIM损害。不过,王仕亿院友对BIM的前景依然看好,BIM暴露了传统行业落后的生产方式,提供了现实中建筑与数字化模型的转换途径,为传统的建筑行业带来了活力。

(以上内容基于活动现场的文字记录,不代表嘉宾及其所在公司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