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同济留德青年校友人才科技论坛
暨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院友年会顺利召开
撰稿人:12级院友 赵奕
审稿人:陈旭,曹永焘,李子豪
黄浦江头寻常见,莱茵河畔几度闻。第九届同济留德青年校友人才科技论坛暨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院友年会于本月顺利闭幕,此次活动设有一个主会场、两个分会场,观看次数超过了上千次。虽然受疫情影响,今年活动仍采取视频会议模式,但大家的热情始终澎湃高昂,共同见证了大会无数的精彩瞬间。
在11月29日的主会场,我们见到了熟悉的老朋友Dudziak教授,我们收到了沈国强先生发来的祝福,我们聆听了冯晓院长的致辞与主题报告——《德国现代职业教育及工程教育对中国的借鉴》。
教育,始终是我们最关切的话题之一,在过去的一年中更是频频登上热搜。中国当代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却也面临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困境。冯晓院长通过对德国现代职业教育及工程教育的分析解读,指出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借鉴,即:注重职业教育与工程教育,促进学校人才供应系统与社会人才需求相匹配,缓解教育资源稀缺带来的求学压力。同时,对于怎样发展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提升年轻人成为工程师的兴趣,德国的教育体系也给予了我们很多启示。德国的双元制教学,通过立法立制保证了学生受教育的条件,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提供了相匹配的设施、条件支持,并使专业技能培养形成量化体系。
院长致辞后是精彩的院友发展论坛,这既是老友重逢的平台,也是为学习、择业中的同学们答疑解惑、树立榜样的舞台。三位博士毕业的院友分享了他们读博的心路历程,既包括为何选择科研、怎样找到机会,也包括就读期间的坎坷、毕业后的择业,为立志踏上科研路的院友、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此外,还有在政府部门、工业界和金融领域工作的优秀院友们,同样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纷呈的分享。
在总论坛之后的两个周日,此次线上年会还邀请到了六位来自企业界,学术界的嘉宾,在“碳中和”以及“人工智能”两个院友们关注的热点话题领域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报告。
碳中和,是过去一年的热词,也是我国全新的战略目标,更是未来世界局势的风口浪尖。12月5日,第一场分论坛就以“碳中和及新能源革命”为主题,邀请到三位能源领域的优秀院友,与大家一同探讨了这一热点话题与行业动态。
潘舒妍院友站在宏观角度,为大家解读了国家政策引领下,我国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她指出,能源供给侧的电气化,终端消费侧的电气化以及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市场化,是碳中和愿景下我们的转型方向,新的浪潮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要实现双碳目标,新的能源技术必不可少。陈一峰院友通过对氢燃气轮机的零碳发电技术解读,指出氢能因其良好的储能性能,在未来能源结构里将成为中流砥柱。他创业研发的氢燃气轮机技术,可以更好地发挥氢能功率缩放性良好的优势,助力碳中和与新能源革命。
新能源革命需要新的技术,也需要创新的商业模式。窦豆院友分享了太阳能项目在非洲的实践案例,及其匠心独具的商业思维。非洲太阳能项目,充分发挥了中欧非各自特长,利用中国的产能优势、欧洲的领先技术,开拓了广阔的非洲市场。这样的合作,实现了三方共赢,值得进一步推广。
12月12日,第二场分论坛以“人工智能与数字化”为主题顺利举行。人工智能与数字化既是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也寄托着众人的美好愿望,本场论坛邀请到三位嘉宾,为我们讲解了相关技术在百行百业中的实际应用。
来自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的郭为安教授,为大家讲解了汽车行业发展中的人工智能技术。他从人工智能的起源讲起,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起起伏伏,在今天依靠软硬件的蓬勃发展进入到了上升期。郭教授通过一个案例,分析了人工智能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并号召我们提前布局,为抢占十年后的人工智能制高点做好准备。
除了工业领域的应用外,人工智能也可以优化我们的生活、工作体验。刘克寒院友分享了他所在团队开发的文件处理解决方案,这一解决方案依靠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准确识别、理解、处理并归纳日常工作中的海量文件。这一技术可以使大家从琐碎的杂务中解放出来,投入到更有意义的关键工作中去。
人工智能随着逐步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对系统的软硬件要求也随之增高。贾砚波博士从学术角度,带大家思考了智能驾驶的演进。从最初的“离脚”,到“离手”最终到“离眼”,用户对驾驶领域人工智能的需求不断增加,智能汽车向着“自动化”、“智能网联化”、“电气化”、“共享化”方向发展,算法逻辑便也从传统的规则渠道逐步演化为数据驱动。
第九届同济留德青年校友人才科技论坛暨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院友年会专业性强、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有效地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学与所思相结合,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思想交流与火花碰撞的天地。此次论坛的顺利举办,发挥了中德工程学院院友会的组织作用,搭建了在校师生与毕业院友的交流平台,连结了海外学子与祖国母校的深厚情感,期待来年今日我们再相聚于此,齐聚一堂,共谋发展!